互联网杂感

1、博客已死,微博当立

我的博客已经很久没写了,即使写出来的博客,也只有1~2个评论,甚至根本就没有。我的google reader订阅了300+的RSS源,以前往往每天都有上百篇未读需要消灭,现在一周去看一次也没有多少了。
原因大概很多,但是最明显的一点是,大家都泡微博去了。

2、博客向专业博客、团体博客转化
现在还在写博客的人,往往需要找地方投稿到那些热门大博客去。个人博客:寂寞、空虚、冷!
而杂感式的,个人化的,日常生活类的博客,都缩减成140个字,发微博去了。
用心的专业博客,通常还要再用心经营一个官方微博,把博客的内容,及时的传播出去。没有这种有意识的运营,个人博客的火爆是无法想象的。

3、微博用户的分化
现在在新浪微博,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有意识运营的,制造或传播特定内容的帐号,大量涌现。而个人化的,生活化的微博,同样逐渐减少。也许还存在一些完全自我的微博用户,他们产生的内容,是不具备传播价值的,也只会在一个非常小的朋友圈子里流行。

4、那些被高估的XXX
那天与李骏聊天,说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话:用户的社交需求被高估了。我想,UGC的产量与价值同样被高估了,好友之间的黏度也同样被高估了。

5、当台阶变成斜坡
我不认为世界是平的,但是,原本需要力气跨越的台阶,现在变成了斜坡,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0元起步当老板,也成为可能。

6、那些依然存在,却被忽视的需求
大潮涌起,一股脑的新出现了很多好东西,甚至原本不存在的需求,都被激发出来了。但是,那些原本存在,至今依然存在的需求,现在却无法获得满足了。比如说,找到一篇值得深度阅读的好文章,仔仔细细的读上一个小时的需求。

 

Matz的程序世界游记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2011年第10期,这里贴出的是完整版。

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侦探小说家东野圭吾,曾经写过一篇小说:《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其中介绍了一种非常先进的“高机能读书机”,不但能够写出一本小说的故事概要,更能够归纳书的内容、撰写心得并输出书评。最神奇的是,这个机器一共有五种评价模式可供选择,包括:“阿谀奉承”、“花言巧语”、“诚朴笃实”、“犀利毒舌”、“尖酸刻薄”。

在看Matz(松本行弘)这本书时,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一会儿想写成“阿谀奉承”的模式,一会儿又想写成“尖酸刻薄”的模式,按理说作为一篇客观的书评,自然应该写成“诚朴笃实”的模式,但是,真的很难做到啊。最终,我决定将这篇书评,分为三个部分来写。

一、阿谀奉承篇
作为一个Ruby语言的fans,我在2005年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和推崇Ruby与Rails。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尽可能只用Ruby完成日常工作的Ruby程序员了。而Matz作为ruby语言之父,在我们这些fans的心目中,地位当然是至高无上的。Ruby之父写的书,怎么可以错过的?更何况,这还不是一般的Ruby语言介绍的书,而是“从一个编程语言设计者的角度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流行编程语言,分析他们有哪些特点,以及Ruby编程语言是如何取舍的。”——摘自范凯(ITeye网站创始人)的推荐序。而Matz在前言中也说:“最好将本书看成是一幅粗略勾勒出了编程世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世界地图’……我的愿望是这些知识能够激发读者学习新技术的求知欲。”。这样的一本书,我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本书的第一章,Matz介绍自己为什么开发Ruby,谈到的一些观点,深得我心:“编程语言会影响开发者的思想”。所以,在我看来,不同的语言社区,具有差异巨大的社区文化,也应该从语言的特性中去寻找根本原因。Matz设计的Ruby语言的目标是:轻松编程,进而提高开发效率。code
for fun是Ruby社区的基本特色。Ruby语言从一开始就制定的三个设计原则:“简洁性、扩展性、稳定性”,也进而引导Ruby社区,不断追求简洁、美观、方便扩展的代码与框架。整个社区也因此而欣欣向荣。

在谈到名字的重要性时Matz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我设计上的一个座右铭就是名字很重要,设计任一功能时,我首先会着重考虑它的名字。在我作为编程人员的生涯中,名字好的功能都成功了。”是的,Matz甚至偏执到“仅仅因为名字不好听,就不往Ruby的语言里添加一些别人要求的特性”,并且坦言“对于因为不喜欢名字而没有实现的功能,之后我也没有觉得后悔。”

嗯,我真喜欢这样的Matz!

还有一段话,我也觉得很值得抄出来给大家分享:Matz对于设计模式的看法,发生过几次转变,一开始也认为不过是GoF在夸夸其谈,后来认识到给最佳实践起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并且认为:23个设计模式,应该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应该会有一个收录更多模式的目录之类。但是,Matz话锋一转,说到:“很遗憾,这种目录还没有出现,也许人们连现有的23种模式都没能够灵活运用,还没有进化到需要追求更多模式的阶段。”

哈哈,Matz真是个腹黑男啊!

二、尖酸刻薄篇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时的会看着看着,大喊一声:“坑爹啊!”这本书,坑爹的部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惊人。第二章谈面向对象,2.4节两个误解,Matz解释到:“对象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物体的反应,继承是对物体分类的反应。这个观点是错误。”另一个误解是:“多重继承是不好的,Mix-in不错。”在过去的书和言论者,Matz可能曾经引导过这样的误解,因此他打算再次讲解一下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和多重继承。

但是,您就以这样的理由,把类似的内容再写一遍吗?2.3.12介绍了一遍Ruby的Mix-in,图2-20给了一段Ruby代码,解释include
module的用法。2.4.6、2.4.7再次介绍驯服多重继承的方法,在Ruby中采用了Mix-in,图2-25又给出了Ruby如何include
module。我觉得,这样的重复并无必要。

更加惊人的重复,出现在第三章。3.2.4节介绍Enumerable模块,列出表3-2中30多个方法,从P69到P70。到了3.3.4再次介绍Enumerable模块,表3-4中又一次列出了30多个一模一样的方法,从P79到P80。而从P71开始的对于Enumerable模块中各个方法的介绍,在P81以后,又以类似的例子再次出现。P72中的条件指定,与P82中的3.3.7用来指定条件的select方法,举的例子,写的代码都一模一样。我想问的是:Matz,您真的这么健忘?居然连10页前出现过的内容都忘记了?还是存心一样的内容多写两遍,以便加深我们的记忆?

翻译的同学,本书的编辑,在审稿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有没有觉得这样是个问题呢?还是莫名其妙的写,糊里糊涂的翻,睁一眼闭一眼的审,最后就把书印出来卖了呢?

三、诚朴笃实篇
实话实说,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最初三章时,就出现了剧烈的情绪波动,等到我将后续的章节,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阅读一遍之后,收获还是非常丰富的。

1、每一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话,通常相当精彩,是Matz多年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值得细细品味。

2、相当多的章节,如果能够沉下心来阅读,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价值的思考。例如第六章,对于Rails背后的Ruby语言特性,特别是“猴子补丁”的分析,第七章,对于文字编码的背景介绍和梳理,以及第十四章第5小节,讨论为什么要开源的一些观点,都很有价值。

3、本书的很多章节,颇有草草而就的痕迹,例如第十四章名叫函数式编程,却混入了代码生成、垃圾收集、C语言扩展以及开源协议的内容,真正与函数式编程相关的,只有第一节。

总的来说,这本书如果以七五折以下的价格出售,就值得果断入手一本。如果能够仔仔细细的通读一遍,就一定值回票价的。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下)

六、输入分析

7、阅读负担与阅读习惯

霍炬的blog里有两段话:“我觉得谈产品体验是一个专业的事,不是随便一个谁觉 得什么好就是好的,用户体验这个词因为太容易理解,使得评论起来毫无难度,其实多数人对产品体验的评价都流于表面,非常肤浅。”、“微博类产品因为信息刷 新太快,所以造成了比以往RSS更严重的阅读压力,让人们阅读负担大大加重。也在其上花费掉更多时间,节约阅读负担问题非常重要。”

另外, 霍炬的夫人西乔,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理性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受众、目标、情境”,我非常认同西乔的观点,泛泛的谈阅读负担,往往流于 表面,非常肤浅。必须考虑到是谁在阅读,他们想要读到什么,然后才能判断,某种展现方式,对于他们而言,到底是不是一种负担。

因此,我在此并不想证明霍炬说错了,只是想说:很有可能,twitter与微博的用户需求与阅读习惯,本来就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不同的功能与界面设计,很难简单的评价优劣。

比 如说微博有而twitter没有的缩略图,到底哪一个更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插入了被转发的140字原文,再加上可能附带的图片,的确会造 成更高的行高。但是这样是否真的会带来阅读的负担呢?泛泛的谈负担的话,一屏幕的全是文字,只怕比图文夹杂的内容,更加令人感到负担吧。一方面想要在有限 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内容,一方面又抱怨阅读负担增大,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

twitter/微博这样的产品,说到底是打发碎片时间的工具,有人浅尝,有人沉溺。浅尝的人,自然没负担,沉溺的人又往往不自觉,甚至乐在其中。真的觉得有“阅读负担”的人,只怕就是那些成天分析用户体验的家伙吧?

8、直接可见与点出可见

微博相比twitter,最大的一个不同,可能就在于某种封闭性,以前google的价值观有一条,是让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的网站,这体现了一种相当开放的精神,而在微博,他们做的非常多的功能/改进,是让用户尽可能的不离开自己的网站。

图片有缩略图,点击放大。视频有缩略图,点击播放。音乐一样可以直接点击播放。这样做,好吗?对吗?应该吗?这三个问题,我都没有答案。但是,可以比较一下twitter的例子:

早期twitter,都是点出可见的,他们不提供任何这种服务。但是,twitter从单栏改为两栏后,他们出现了一些令人感到很纠结的变化。

twitter1

twitter2

因 为@ghosTM55是我follow的人,所以他转发的那张照片,我在右边栏,就可以看见;而这个@tualatrix,我却没有follow,所以他 上传的那同一张照片,我看不见,而是会看到一个Media not displayed.的提示。个人认为,这样的取舍,令人感到非常纠结与蛋疼。

顺便吐槽一句:twitter官网的这个右边栏的滚动条设计,也非常诡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体会。

9、时间线与信息流

在 大多数的SNS产品中,我所关注的消息,都会以时间倒序排列,并且常常称之为“时间线/Timeline”。而facebook/google+则采用了 另外一种方案“顶贴”,一个消息如果被回复/评论/like,就会上浮,以吸引我的再一次注意,在Google+里称之为信息流/Stream,在 Facebook里称之为动态汇总/News Feed。

到底是时间线比较合理,还是信息流更加好呢?这与一个SNS产品想要服务的用户有 关,如果我关注的那些人,都是真正的朋友,我自然不想要漏掉他们的每一条消息以及相关的每一个评论。如果我只是随意的关注了一些人呢,根本没打算看完他们 所有的内容,漏掉了也不可惜,那么在有空的时候打开网页/手机,看看最新的内容,五分钟后关掉去干别的,自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分类,twitter/微博的时间线是合理的,facebook的信息流是合理的,而Google+的信息流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根本就是鼓励你尽可能多的关注一切能够被找到的人~~~

另外附赠一个link:《Google+抄袭Facebook的十大证据

10、新浪微博的搜索与直播

必 须多说一个小节,这个小节是夸新浪微博的,而不是在做产品之间的比较。在我看来,新浪微博有一个功能做得很棒,随意搜索一个词,如果有兴趣,就可以以直播 的方式查看搜索结果,在某些热点事件出现的时候,利用这个功能看直播,看到七嘴八舌的议论滚滚而来,的确非常能够满足我们一些“深度八卦”的需求。

 

小结:以上10个小节,都是关于输入的,也就是当一个用户进入SNS,如何去获取/阅读那些消息的各个方面。可以谈得内容还很多,不过实在是有点写不动了,明天,正式进入第三部分:“处理”。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中)

六、输入分析

以下的几个小节,都是一些界面与操作细节的比较,我个人觉得非常的有意思,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细节。如果一个SNS产品的从业者,对于这样的细节没有兴趣,我想是非常糟糕的。

4、翻页与加载

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内容多了一页肯定显示不完,因此当到达页面底部时,自然会出现一个“下一页”的按钮/link。最早给我震撼的Ajax技术革新,出现在Google Reader,他们采用了一种“懒加载”技术,在你快要阅读到最下面的时候,自动帮你把后面的内容加载进来。

这样的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在我们已知是tumblr模仿者的“推他”、“点点”里,都采用了这种“懒加载”技术,而且,只要你订阅的内容没有结束,他就可以一直加载下去。

奇怪的是,tumblr作为轻博客的始作俑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推出这一功能,他们依然遵循传统的翻页技术,并没有搞那么新潮的玩意儿。当然,从这个比较而言,声称要虔诚的借鉴tumblr的点点,依然保有着“微创新”的勇气的。

最有趣的实现方案,是新浪微博的做法,他们完全可以实现无限懒加载,但是却选择了只加载2次,然后出现翻页的做法。我想,他们是想在用户体验与页面资源占用之间,做一个权衡吧。

5、用户推荐

正常的浏览之外,在屏幕的右边,通常SNS网站都会推荐一些你可能会关注的对象,各家的推荐,都有一些区别,首先来看twitter的:

tuijian3

然后是新浪微博的:

tuijian2

接下来是tumblr的:

tuijian1

可以看到,相比twitter的用户推荐,新浪的用户推荐,的确更加注重说服力,相信会比twitter的推荐取得更好的效果,而tumblr的特色在于,他只推荐一个用户,更突出了该用户所发布的优质的内容,这是非常符合tumblr注重内容的目标的。

另外的三张截图,我就不贴了,一张是点点的用户推荐,学习的是tumblr的风格。第二张是推他的用户推荐,学习的是新浪微博的风格。另外有趣的一点是:新浪的qing.sina.com.cn的用户推荐,倒是忠实于tumblr风格的内容推荐。。。

推他与点点的区别,当然值得细讲,不过大概的分别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点点更像tumblr,更注重内容;推他更像微博,更注重互动。

6、分组功能

分组功能,twitter、微博都有,但是我的感想不多,因为我都从来不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把人分组,往往会割裂内容与讨论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不同的分组里的内容,区别又不大。相比而言,我倒是很期待tumblr/点点,能够推出分组功能,毕竟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内容的品质和一致性的。通常一个关注对象的内容,都是一种类型,而我关注的多个对象,能够通过分组来浏览,想来会是不错的体验。

至于Google+,他最有特色的当然是分组(circle),但是这个话题太大,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单写一篇来骂它~~

(未完待续)

云中漫步 ―― 一次概念梳理与再思考的阅读经历

《云计算解码》书评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2011年第7期,完整版超过4000字,在杂志上发表时,删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这里贴出的完整版。

一、缘起

“云计算”是一个非常热门的IT词汇,从2007年这个概念被提出到现在,已经火了好几年了。作为一个IT从业者,以及一个对于各种新事物都有着相当兴趣的家伙,我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领域的各种动态与发展。但是,这样一种陆陆续续的日常阅读与思考,是相当分散与琐碎的,毕竟我自己的工作领域与云计算没有直接关联,所以大多数观念,都只是来源于片段的网络文章与道听途说。

这次因为特别的机缘,《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邀请我写一篇关于云计算的书评。而另一方面,我所在盛大创新院,新近成立了云计算创新院,正在全力发展盛大的云计算事业,我周围的很多同事朋友,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讨论云计算相关的话题。因此,我也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杂志社,决定好好的读一下这本深入分析云计算,号称运营商观点第一书的《云计算解码》。

二、总体印象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首先是一次概念梳理与印证的过程,在本书作者的辛勤工作下,纷繁复杂的各种云计算相关概念,被井井有条的组织起来,以自顶向下的方式层层展开,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我们介绍各种内容,的确称得上是一本为云计算“解码”的好书。

读书,本就是一桩乐事,得此好书,“云中漫步”,尤其惬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有很多地方与我的观点一致,这就成为一种印证;而有些观点与我的并不一致,我也想在下面提出来探讨。有我完全赞同的部分,有使我获益良多的部分,也有些我感到略有微词的部分。

另外,对于本书的第六章“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第八章“电信运营商与云计算”,我的感想比较复杂,需要单列出来表述一番。

三、完全赞同的地方

因为是完全赞同,这里就简单的摘录一下,不多加评述了。

1、云计算对信息产业的影响,P9

IaaS降低了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资源能力获取的门槛,PaaS降低了开发者部署应用的门槛,SaaS则降低了用户使用软件的门槛。PaaS和SaaS致力于颠覆传统的软件开发、使用和提供模式,而IaaS致力于改变传统的计算、存储提供模式,他们都能使未来的IT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化,改变人们获取IT资源的方式。

2、云计算系统与传统PC系统架构对比,P15

image

3、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的关系,P224~P227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促使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云计算的发展也将改变现有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智慧地球”的实质就是“物联网+云计算”。

4、云计算成功的关键因素,P238~P244

技术是云计算成功的基础;商业模式是云计算成功的关键;运营能力是云计算成功的必要条件。

5、互联网的本质精神,P249

20世纪70年代创建互联网的时候,带队设计师文特·瑟夫(Vint Cerf)和鲍伯·卡恩(Robert Kahn)……他们给出的答案简单得惊人,基于两个公理:首先,不应该存在拥有者和控制中心,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决定谁可以加入网络或者网络的用途;第二,网络不应该只被优化为任何特定的应用……在这个网络世界中,如果你有一个想法可以用数据包实现,那么网络会帮你完成,为你而做,而你也无须得到谁的许可。

四、获益良多的地方

1、第三章,IaaS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非常透彻

2、第四章,PaaS及其关键实现技术

流派分析很有价值

五、略有微词的地方

1、我对SaaS的理解以及对第五章的评价

实际上,我对于SaaS是否属于云计算,是有些看法的。2006年,Amazon提出了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的概念,并对外提供EC2服务,2007年,Google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而在这之前的很多年,我们就已经听说了B/S架构,听说了Web Application,即使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概念的提出,也早在1999年之前。

从概念梳理来说,最严格的云计算,其实最初只是指IaaS,后来,PaaS说,我也是云计算,这从逻辑上来说,还讲得通,因为将一个网络应用,部署在大规模的分布式架构上,相比直接部署于弹性的基础设施之上,与部署于更加方便的分布式平台之上,是在同一个概念下的演进。而SaaS站出来说,我也是云计算的一部分,不过是也想沾云计算这个热门词汇的光罢了。

从看到的各种文章来说,早期的文章还是在说:云计算与SaaS有相似或者可相类比之处,后来,就直接说自己是云计算的组成部分了,这种事情,在IT产业中,的确屡见不鲜,也是很容易让外人感到迷惑的。

回到本书的第五章,相比第三章介绍IaaS关键技术的52页,第四章介绍PaaS关键技术的71页,介绍SaaS的第五章,只有43页。而且,介绍的内容也相当分散与粗浅,给人一种拼凑与敷衍的感觉。在基于浏览器的Web呈现技术一节,将HTML5、CSS3与Ajax并列介绍,让我感觉作者对这方面只有相当泛泛的了解。

2、一个小bug,P150

在谈到微软从传统软件转向PaaS时,有这么一段话:微软也意识到自己在桌面软件上的绝对优势,以及用户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依赖于桌面软件的实际情况。因此,利用其桌面软件目前拥有的用户黏性及庞大的Visual Studio .NET开发者社区(在国内有非常著名的MSDN社区),微软通过开发可与桌面软件无缝结合的云软件服务及可与桌面开发平台无缝连接的PaaS平台……将大量的用户留住……

这话的确很怪异,国内著名的技术社区,应该是CSDN,而且他们也不是单纯的微软技术社区,如果的确是指MSDN中文版,那在国内又确实不是非常著名。所以,的确是有些奇怪。

六、对第六章的评价

本书的第六章,论述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希望通过深入的分析,对于产业的结构与现状,做出一定的梳理。书中提出了三条主线,互联网云与IT云;分布式架构与虚拟化架构;公有云与私有云。对于这三个主线,我都有一些与作者不太一致的看法。

1、互联网云与IT云,在作者看来,互联网云,是云计算的发起者(互联网企业)想要革掉传统IT产业的命的一种全新创造。而传统IT厂商,通过重新定义云计算,甚至偷换概念,将“云计算是一场IT技术革命,同时也是一场传统IT的产业革命”这一观点,转变为:“云计算不过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革命,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大家都可以分一杯羹,共同通过云计算(说白了即使‘模式’)分享新的IT市场!”——参见208页

但是,在我看来,其实并没有这么尖锐的对立,或者说阴谋论。而是互联网厂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服务,而传统IT厂商,主要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是“能者”与“使能者”的关系。IaaS与PaaS要革的,其实是传统IDC的命,而SaaS要革的,则是传统软件与传统网络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命。而这些传统产业,希望通过云计算改造,重新获得竞争力,这就需要采用IT厂商例如IBM、Oracle、HP、Microsoft等等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当然,原本拥有众多计算资源的大型企业,借助构建私有云大大降低计算成本,也是IT厂商的市场争夺重点。

所以,IT厂商提供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样可以是某种公有云解决方案,也不会仅仅局限于虚拟化架构,而不是分布式架构。当然,这个分析,我在下节再细说。总之,本书对于IT厂商云计算的理解,颇为扭曲,我并不认同。

2、分布式架构与虚拟化架构的对立,同样令我不解。首先,虚拟化技术,能够模拟出几乎无法分辨的“真实的计算机”,在这样的计算机上,跑任何分布式架构的应用,都是可行的。再者,作者反复在强调Amazon是虚拟化架构的代表,Google是分布式架构的代表,而事实上,Amazon除了提供EC2之外,还提供了Elastic MapReduce(这得算是分布式计算的核心了吧?),Amazon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这得算是分布式存储的核心了吧?),当然,他的SimpleDB和Relational Database Service也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两种服务。

所以,在我看来,所谓两种架构的技术对立,只是作者写作本书时,存在的某种结构化追求的产物,并非实际存在,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千万不要有二中选一的臆想。

3、公有云与私有云,这样的区分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在本书中,只是简单的做了评述,不是特别透彻。

七、对第八章的评价

作为本书封底介绍的“运营商观点第一书”,第八章《电信运营商与云计算》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也是我最为关注的一章。但是,这一章只能称得上瑕瑜互见,有些不够完美。

8.1节云计算的基本经济规律及产业链分析又分为两个小节:1、互联网的本质和基本经济规律;2、云计算产业链分析。在短短5页半的篇幅里,探讨了互联网的本质、马太效应、摩尔定律、互联网基础设施层面的经济模型、互联网与万维网的区分、对于信息经济的深入讨论、以及云计算的本质。

如果以上这些话题,作者写到50页甚至更多的篇幅,一定会令读者受益匪浅。而在如此短的篇幅,堆积对此多的重大话题,难免会让读者感到肤浅和堆砌。

但是,紧接着的云计算产业链分析,的确是非常有价值的梳理,值得仔细阅读与消化。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267页,对于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定位,作者列举了四种:网络通道服务提供商、云计算基础资源服务提供商、服务整合平台提供商以及云计算系统咨询服务提供商,还是相当准确的。有一段话,我感到非常认同:云计算将促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平坦”。在“平坦”的世界中,最好的公司就是那些最善于合作的公司。对于电信运营商这样的大公司而言(我认为这里指的就是中国电信自己),得到发展的一个经验就是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电信运营商,会做得很棒。

紧接着的遗憾,就是本书的8个“案例分析”,每一个都仅仅是蜻蜓点水的描述了一下浮面上的情况,缺少实际运营情况的分析和运营手法的探讨。这,其实是我最想要读到的内容……

八、结论

简单的结论,就列三条吧:

1、本书对于纷繁复杂的云计算技术与产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梳理;

2、对于IaaS和PaaS的技术介绍,深入、透彻,很有价值;

3、也许是由于多人合作的缘故,各个章节的水平,略有参差不齐的遗憾。

SNS之盲人摸象——第二部分(上)

五、分析框架

要分析那么大的一个现象,的确需要一些下手的思路,某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确成立,那么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结构,也应该在网络上存在”,那么对于网络而言,人就是一个一个的“处理/记忆”单元,他们接受输入、处理信息、创造输出,听上去,也相当的顺理成章。而现代的SNS网络,就有点像导线或电路(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神经元之间的触突),将人与人的联系,以某种方式固化下来,使得信息传输更为顺畅,当然,也更为频繁。

这,也许是分析SNS的入手处。

六、输入分析

“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访问各种网站,吸收各种信息,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都成为相当巨大的挑战。在非特定目的的信息浏览情况下,SNS提供了在门户网站与推荐系统之外另一个不错的信息过滤与筛选方案。他能够同时以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较低的计算成本,来提供一个相当过得去的信息浏览方式。”——引自《SNS三要素

1、信息的可预期性

当我访问一个网站或者使用一种服务,我的预期是获取什么的信息,而实际获得的信息,是否满足我的预期,即是信息浏览的可预期性。

如果我们访问门户网站而言,甚至是垂直门户网站,那里的信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因为我几乎是按照某种点击路径,直达自己想要的内容。当然,我某天的想法可能会变化,只要选择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点击,访问不同的分类,我可以自由的选择内容。问题在于,这样相当累吃力。

而推荐系统,努力在记录我的偏好,这实际上是在努力完成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人的偏好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偏好系统的假设,基本上就建立在“用户过去的选择,也将是今后一直的选择”这个基础上,这往往会让口味稳定的用户感到满足,而让口味漂移的用户,感到过于死板。

在SNS系统中,通常用“关注/follow”来解决这个问题,在twitter/微博,我们关注的单位是人,而在知乎/Quora,我们除了关注人,还可以关注tag或者某个具体的问题,最近有什么变化。

当然,因为人的口味是变化的,同一个会发布什么乱七八糟的消息,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某个原来干得好好的VC,会突然宣布“私奔”,这完全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tumblr,他通过鼓励一个用户开多个“blog”,鼓励用户将不同的内容发布到不同的“blog”上去,使得每一个blog的内容,相对稳定,品质相对更高。不太会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

信息的可预期性,是一个难题,太高则死板,太低则杂乱。一个SNS服务,是否能够按用户的意愿调整可预期性,用什么方法,依据什么原则来调整可预期性,则是一个见仁见智见功力的大问题。

2、兼论Google Reader与ITEye

Google Reader是一个RSS Reader,但是,我认为他在社会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我们常说,Google不懂社会化,但是Google Reader中的好友推荐,like以及基于某种魔法的“Sort by magic”,的确为阅读大量网络信息,带来了便利。

ITEye,也就是原来的JavaEye,有一个非常奇特,国内似乎未见模仿的功能:“基于用户投票的精华、隐藏与奖励、处罚”机制。虽然JavaEye最初只是一个传统的BBS,但是,在传统BBS版主加精华功能之上,用户可以投票决定一个帖子的生死。被投票为垃圾的帖子,将会从版面上消失,而被投票的用户,将会被扣除积分,甚至因此丧失发言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样的机制,JavaEye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质量技术论坛,这其中的社会化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3、深入了解与浮光掠影

用户浏览网络,常常会有多种不同的需求,虽然说现在是一个人人浮躁的社会,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生出一股冲动,想要深入的了解某个话题,想要一探究竟,还想了解别人有如何看法,甚至围绕一个话题的诸多议论,又是哪些衍生的评论和趣事。

在某些碎片时间,我们愿意胡乱的,可有可无的,获取一些信息,打法一些时间。在某些特别闲的蛋疼的时候,我们又愿意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满足自己那颗“求知/八卦”的心。

一个SNS产品,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呢?这又是一个矛盾。

我不同意霍炬的看法:“评论让信息不再平等,发出的微博是主要的,其下所有的评论附属其上。一条微博一旦被删除,其下的评论也随之消失,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如果不特意展开去查看评论,一般情况下评论是不会被更多人看见的。甚至发出评论者的follower(墙内叫粉丝,关注者)都看不到。这样就严重降低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因为,信息的价值原本就是不相等的,140个字的精雕细琢,与“呵呵”、“放屁”、“赞”这样的文字,是不等值的。原始素材与围绕原始素材的讨论,实际上存在着天然的从属关系。

当我只想浮光掠影的时候,我可以仅仅看那些时间线里的内容,当我想要深入了解,追根究底时,我可以点开评论,细细阅读别人的评论,以及那些评论者之间的相互讨论。

当霍炬担心:“相当比例的信息单纯成为评论而损失掉”时,我认为,有些评论,本来就是不值得流传的,而且,这些评论是否流传出去,依然取决与评论者,而不是一种强制的设定。

关于评论与转发的问题,我将在“信息处理”一节,进一步深入讨论。

 

不好意思,原本的打算是这篇文章分为四部分来写,但是第二部分的预期篇幅,大大超出了我的设想,因此,接下来的内容,明天继续再写,敬请期待。

SNS之盲人摸象——第一部分

一、缘起

1、原本,这篇文章想起名叫《SNS三要素实例分析》,原因是我之前写过一篇《SNS三要素》,这篇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因字数限制,只写了一千字不到,完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点实例分析,当时就被同事@soulhacker 所批评,我当时就想整一篇大的,好好表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2、最初是因为老罗罗永浩向twitter开炮,接着@virushuo 写了一篇长文《microblogging和微博信息架构产品差距和影响》,进而@hecaitou 还《遵霍炬之嘱而作》了一篇长文。更加明确地将一个产品功能特性的讨论,上升到革命与反革命、自由与反自由、平等与反平等、奴役与反奴役的对立上去了。难道,就不能从纲上下来,从线上下来,坐回到地面上,谈谈产品吗?

3、最近我用了一阵Google Plus,简直深恶痛绝,下决心要好好批判一下这个产品。

总结以上三个原因,我打算写这么一篇SNS分析,文章估计会相当长(提纲就写了四页A4纸),所以打算分为四部分,今天先把第一部分写出来。

二、解题

为什么不叫实例分析,而叫盲人摸象了呢?因为反省,文章太大,需要反复的打腹稿,越想越觉得底气不足。我原本想建立的,是一个分析框架,而这样的目标,估计够一个博士做2年论文的了,以我这样粗浅的见解,最多就是盲人摸象的水平。

尤其是对于SNS产品,每个人都是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这个网络中能够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无法了解整体——除非,我拿到了一个SNS网站的所有后台数据,再有精力全部了解一遍,再有条理的将其分析出来——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基于同一个SNS产品,由于人群的不同,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形成不同的风格与亚文化,而这些都是我无法完全了解的。

从一篇论文的角度来说,我需要很清楚自己的论证,基于哪些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很难甚至无法证明,有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完全就是偏见。所以,如果你的看法与我大相径庭,别奇怪,这很正常,毕竟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呢。

三、分析的对象

本文打算分析的主要对象,包括以下五个产品:

twitter:用了两年多;

新浪微博:用了一年半左右;

知乎:4个月;

thumblr:将近一年;

Google+:一周;

另外,可能还会提到诸如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Groups、ITEye(JavaEye)、推他、点点等等网站,但是,肯定不会提到Facebook及其中国的各种克隆站点。原因很简单,Facebook我虽然有帐号,但是从来不用;开心001我以前沉迷,后来戒了;其他的网站我都没上过,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

另外,我不会讨论豆瓣和饭否,因为这个说起来太难,我得绕开。

四、一些假设与前置观点

1、国内外用户的使用习惯存在重大差异,我猜twitter的用户中,有更多的移动用户,而新浪微博的用户中,有更多的PC端用户。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也没有费力去查过数据。

2、去中心化作为一个目标,在国内更加难以实现。当然,更有反其道而行之,却取得重大成功的新浪为例。

3、传播的效率与注重隐私的要求相互矛盾。这是一个两难的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4、产品的好坏很难评价,但是产品的成败可以预测。当然,预测也可能是错误的。

5、用户习惯,无所谓好坏对错。我很反感某种居高临下,鄙视某些用户习惯的心态。

6、好的产品即使需要学习,也是容易学习的。当然,emacs不包括在其中。

7、在这篇文章中,不讨论SNS社区运营。也不讨论SNS营销。那是另外两个巨大的话题。

8、静态分析一个网站的功能点,可能非常片面,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留给他印象的,往往是这个网站不断发生改变的感觉。举例:twitter最近的通知邮件种类增加了,原本只有follow通知,现在Reply、RT、Fav都有通知邮件了。

以上的这些假设与观点,我不打算论证,也不打算说服谁同意我,各位如果有兴趣,且听下回分解!

SNS三要素

本文发表于《麻省理工科技创业》,2011年6月号。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经过近1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已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了。在一个英文站点,我们发现了38个大类,共列出了750个社会化网站,依然挂一漏万。至少鼎鼎大名的社会化问答类的网站Quora与大名鼎鼎的社会化签到网站Foursquare都不在其中。而在维基百科的英文词条(Lis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中,也只列出了203个。还不包括数量众多世界各国的不断涌现的克隆网站与“微创新”网站。

那么,这些社会化网站与社会化服务,有些什么共性呢?如果作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可以将整个互联网,看成是一个计算机。而任何计算机,都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满足网络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有三个身份,即信息的制造者、信息的处理者以及信息的接收者。这三个身份的需求被如何满足,应该是一个网络服务或网站的基本着眼点。

首先说输入,因为绝大多数用户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访问各种网站,吸收各种信息,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不看到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都成为相当巨大的挑战。在非特定目的的信息浏览情况下,SNS提供了在门户网站与推荐系统之外另一个不错的信息过滤与筛选方案。他能够同时以较低的人工成本与较低的计算成本,来提供一个相当过得去的信息浏览方式。

再来说处理,SNS的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信息处理的模式。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知道这个信息背后是谁,我可以跟其他的读者、甚至作者本人产生交流与互动,这使得信息处理的乐趣,变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乐趣,从这点来说,SNS作为一种信息流动的加速剂,大大有助于提高用户对于网站的粘着度。

最后说说输出,互联网的信息最终是由人制造的,通过正向激励,鼓励用户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则是SNS的强项。一篇微博,被多少人评论、转发?一个人有多少个粉丝?有多少人喜欢你的这张照片。这条新闻/视频被多少人顶了?所有的这些,都被用精确的数字展现出来,而且每当新增一个用户转发和评论,系统都会及时通知我。对于用户来说,这样一种“我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长、我的成就人人都能看到”的感觉,使很多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从输入、处理、输出的角度,我们来观察一个一个的SNS网站,看他们点点滴滴的功能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就能逐渐把握他们成败的关键。根据我较为赞同的木头理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而一个SNS网站的成就,最终受限于这三类需求,被满足的最差的那个方面。

点宝语录汇总(20100301~20100331)

1、昨天,老婆给儿子洗澡,点点说:我以后要表演一个节目,拿一个拉小提琴的东西,来拉我的小鸡鸡。然后一边抖着自己的小鸡鸡,还一边做着拉小提琴的动作。

2、带儿子拔牙回来,他的嘴里咬了一大团棉花。他咬着棉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下午你们会很幸福,因为我的话会少很多。

3、儿子快要上小学了,我们在跟他研究面试的事情,他妈妈说:要是老师问你,你喜欢什么呀?你会怎么说呢?点点说:我喜欢卡片、碟片还有薯片。

4、点点跟妈妈乘电梯,有一个男人在电梯里放了很响的一个屁,点点很惊讶,出来以后对妈妈说:他肯定自己也很惊讶,没想到自己能放那么响的屁。

5、听老婆说的,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爷爷给奶奶剥了一个大虾,奶奶吃了以后,说:不好吃。点点对奶奶说:奶奶,你这样说,爷爷会很伤心的呀。奶奶说:那我也得说实话吧,确实不好吃呀。点点于是拍拍爷爷的肩膀,说:唉,爷爷,还是面对现实吧。

6、今天老婆买了几条裙子,在家里试穿,第一条裙子的时候,点点还在边上说:挺好看的。,到第二条的时候,点点就不耐烦了,说:臭美。老婆说:你不该这样说呀,妈妈不臭呀,应该是香美嘛。点点说:哼,想得倒美。

7、那天点点跟他妈妈聊天,说:妈妈,我想去王睿琪家玩。老婆说:王睿琪现在读小学了,很忙的,没时间跟你玩呀,下回去找他之前,要预约的。点点说:对呀,就因为他现在忙,他那么多玩具,都没空玩呀。

8、点点今天晚饭的时候,用上海话问爷爷:“阿爷,侬年纪轻的时候,sha伐?”我爸知道他上海话不灵光,就怒了:你才傻呢!点点急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问你“帅”吗?

9、今天是我们结婚8周年纪念日,点点对妈妈说:妈妈,你等会儿会不会和爸爸到房间里去,把小孩关在外面,然后做一些很浪漫的事情呢?

10、点点在跟他妈妈聊将来长大以后的找老婆的事情。点点突然说:哼哼,等我长大了,我也结一个,离一个,结一个,离一个。我要找一百个老婆,生一百个小孩。我的小孩就有一百个妈。

11、点点自己在洗澡,然后突然叫我进去,问我到:爸爸,我问你一个问题,是一个科学家都没有解开的未解之谜。就是,恐龙有木有小鸡鸡呢?我狂笑,然后说:应该有的。点点说:但是肯定比人类的难看吧。

12、点宝说:“我和大宝吵架,我骂他死胖子,他骂我小瘦子小矮子,我一想,不能光骂小胖猪,那只有一种动物,我要骂他两种动物的,我就骂他——你狗鸡子(枸杞子)呀。”

点宝语录汇总(20100201~20100228)

1、今天早上,点点对我说:爸爸,我发明了两个笑话。我说:好呀,你说来听听。点点:你知道巨岩公爵的好朋友是谁吗?我说:不知道。点点:巨岩母爵。我:哈哈哈哈。点点:那你知道雷神兽尊的好朋友是谁吗?我:雷鬼兽尊?点点:不是,是雷神胖尊。

2、昨天给儿子讲笑话:一个人到KFC去买鸡腿和汉堡。本该说:小姐,来个鸡腿和汉堡,一时慌张,就说成:小腿,来个汉堡。点包哈哈笑道:更好玩的应该改成:鸡腿,来个小姐和汉堡。

3、昨天,老妈向我告儿子的状,点点在那里捏一个气球,而且还吓奶奶:我要把它捏爆掉。我老妈当然是不准。点点就说:你要是不让我捏爆气球,我就把自己小鸡鸡下面的蛋蛋捏爆掉。。。

4、最近点点在哼一首歌:太阳戴口罩,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小鸟说,好好好,炸掉学校你就自由了。我问了一下,是他们班级的“大宝”教他的。

5、早上,儿子对我们说:我昨天做了一个很开心的梦,你们不准笑我,也不准偷笑。我说:为什么呀?他说:很害羞的嘛。我说:赶紧的,不说就算了。他说:我梦见一个很喜欢的女孩,有两颗爱心升起来,在她眼睛前面,噗通噗通的。我老婆问他:是西西吗?他说:不是的。。是不认识的。老婆接着问:是穿裙子的?答:是呀。问:长头发?答:是呀。问:穿连裤袜?答:是呀。——嗯,我一直都很严肃,都没有偷笑。

6、点宝又犯错误了,在爷爷家被打了屁股。我后来笑嘻嘻地问他:怎么样,爷爷打的痛不痛?点宝回答: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沉默。

7、点点问妈妈,要是有一个小孩快要死了,你会捐自己的骨髓去救他吗?妈妈说:会的。点点说:虽然会很痛,但是能救一个小孩的命,我还是愿意的。妈妈正准备夸他。他接着说:再说,我都救了他的命了,他肯定会愿意买点玩具送我的。

8、儿子今天下午在家里不乖,被奶奶打了手板,但是一边打,他还在那一边叫“ 不痛、不痛”。晚上回到家,我对他说:既然不痛,那我就再打一遍。儿子说:痛的,痛的。我问:那你还跟奶奶说,不痛?他回答:我是怕奶奶担心嘛。

9、老婆记录:刚才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想和你结婚。我说:还是要跟年龄差不多的的结婚,比较容易谈得来,喜欢的东西差不多。点点说:那我想找个男的结婚,我们喜欢的动画片都一样,可以一起聊呀,小女孩又不懂的啰。

10、刚才点点对我说,爸爸我跟你讲个笑话吧,听了很想揍人的那种。然后给我讲了那个经典的“小明的三根羽毛”的故事。

11、点点对我说:爸爸,今天我在超市的时候,看到好多动画碟片。我说:那你什么想法呢?点点说:惭愧啊。说不出来的惭愧啊。我问:为什么呀?点点说:买不了呗。

12、点点今天在睡前对妈妈说:妈妈,等我长大以后,我就不跟你们一起住了。不过等你老了,我还是会来看你的。妈妈问:那你跟谁住呀?点点:说出来怕吓着你,我跟我老婆一起住。

13、儿子睡觉去,都要妈妈陪一下,今天他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找个什么话题聊聊呢?”

14、儿子快要睡着了,我在给他抓抓背,这是他睡前最喜欢的事情,他温柔的摸着我的头和我的脸,问道:为什么你的头和你的脸,都这么油呢?

15、儿子在跟我谈六一儿童节的礼物,他说:爸爸,我答应你,六一节前的一个礼拜我不惹你生气。我说:啊,才一个礼拜啊?他说:那最多两个礼拜,不过最好还是一个个礼拜吧。